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

声音开关

语速

放大

缩小

鼠标样式

大字幕

重置

退出服务

葫芦上的生命印记

稿件来源:石嘴山日报 发布时间: 2025-07-25 字体: [][][]

  命运曾向她的人生泼下浓墨般的阴霾,却挡不住一颗坚韧的心在绝境里透出光亮。以葫芦为纸,以烙铁为笔,52岁的周敏——一位肢体二级残疾人,在葫芦上烙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近日,在2025年自治区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,周敏凭借精湛的葫芦烙画技艺摘得工艺品雕刻工项目一等奖。这份荣誉的背后,藏着一段她从绝望深渊里步步攀爬的人生。

  近日,记者走进周敏家,客厅里收拾得非常干净,茶几上摆着几个做好的葫芦烙画,焦褐色的线条在光线下看着暖暖的。周敏用残掌轻轻夹起边上的一个葫芦,葫芦上烙印着“张海迪”的形象格外生动,眉眼间透着坚毅。“你看这脸部层次感,是我用一下午时间一点点烙出来的。”周敏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作品,眼里漾着笑意,“张海迪一直是我的榜样,她的坚韧和乐观,这些年一直激励着我。”

  2005年的一场意外,夺走了周敏双手的手指。事故发生后,她不仅要忍受钻心的剧痛,更要面对失去手指的残酷现实,连吃饭、穿衣这些小事都做不了。生活能力的缺失,她觉得自己成了家人的拖累。她把自己封闭在家里,拒绝见人。几次复查时,医生反复叮嘱她一定要坚持康复训练,多活动断指关节,促进血液循环,才能保住肢体功能。

  “不能再这样拖累家人了。”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在周敏的心里发芽。她开始逼着自己锻炼,从吃饭时握勺握筷练起,勺子掉了再捡起来,筷子夹不住菜就重来,直到能勉强把食物送进嘴里。一点点地,周敏终于实现了部分生活自理,那扇紧闭的心门也悄悄打开了。

  2013年,在丈夫的鼓励下,周敏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大武口区残联开办的葫芦烙画班。然而,在第一节课上,当别人握起烙笔时,周敏的残掌怎么也夹不住笔。授课老师——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葫芦烙画传承人陶瑞珍走过来,把烙笔轻轻塞进她残掌的虎口:“先别想着画,先练着别让笔掉。”那天回到家,她把葫芦放在餐桌上,用残掌压住笔杆,在练手葫芦上反复练习。笔杆掉了无数次,葫芦也被烫得焦黑,周敏的丈夫只是默默打开窗户散掉煳味,轻声鼓励她:“慢慢来,不急。”

  3个月后,周敏交出第一份作业:两片叶子、一朵歪歪扭扭的喇叭花。陶瑞珍在葫芦背面用铅笔写了两个字“能行”,当把葫芦转过来给她看时,周敏红了眼眶:“原来我还能干成一件事。”

  练习中,线条转弯是最难的,正常人的手腕轻轻一抖就能完成,周敏却要不断调整角度才能做到,一条不到2厘米的柳枝,往往要分3段才能烙完。“虽然比别人慢,但是我依然觉得只要能在葫芦上烙第一笔,我就能一直烙下去,只要拿起烙笔,我就觉得前面有无尽的希望在等我。”此后,周敏几乎天天在葫芦上烙画,残掌虎口处的老茧一层脱落又长一层,渐渐地可以更好地握笔了。

  慢慢地,周敏逐步掌握了烙画技艺,学会运用烙画工具和手法表现作品的质感与层次,从临摹传统图案到结合自己的创意进行设计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。“现在,有很多人喜欢我的作品,常常有人找我定制呢。”周敏自豪地说。

  “当年我以为再也拿不起笔了。现在才知道,原来还能握得这么紧。”在参加自治区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时,周敏选择了喜鹊梅花图作为葫芦烙画的画稿。6个小时的赛程,上午3小时、下午3小时,对于周敏来说,一口气握3个小时的笔也是一种挑战,虎口处生疼,汗水顺着额头滑到鼻尖,滴在台面上。但是周敏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,最后还特意在作品上烙上了自己喜欢的两句诗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”。

  “能靠这门手艺活出价值,我就很满足了。”如今,周敏一心扑在葫芦烙画上,琢磨着如何精进技艺,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。(记者 藏伟 姚路路)

友情链接

版权所有: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
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67号   许可证号宁ICP备15001741号-1
地址: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新昌东路208号   电话:0951-5668813
网站管理及技术支持: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(宁夏新闻网)